|
多地心理门诊爆满,青少年患者比例显著上升今年春天,精神心理门诊更忙了! 北京、四川、河南等多地精神心理相关科室医生均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门诊数量无论是相比去年还是疫情前,都有了显著的上升。 专家表示,除了季节原因,疫情期间没有及时就诊的患者纷纷前来就医、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部分“阳康”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的增加都造成了如今精神心理门诊的“火爆”局面。 多地多家医院精神类门诊量显著上升 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在3月21日刚刚过去的世界睡眠日义诊活动中,参与人数从往年的200-300人增至了500-600人,“睡不着”的人一下子变多了。 北京安定医院门诊部主任曹燕翔也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底开始,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的患者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增加。此外,往年一到春节,医院就诊量就会出现下滑的常态也被打破。“以往春节期间都能有一些空床,但今年是没有的。现在医院工作日的门诊量每天都在2500左右。”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科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陈大春也有着类似的感受:“现在医院日均900人的门诊量,几乎是疫情期间的2倍,即使相比于2019年,也上升了20%左右。” 此外,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娄涛也告诉记者:“1月中旬以来,我院的精神心理门诊平均就诊量已经达到1100左右,大概增加了25%-30%。同时,住院患者数量相比同期也有明显增加。” 为了满足患者的就诊需要、解决床位数量不足的问题,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主任周波向记者讲述,医院已经把儿童青少年病房从老年病房中单独分开,腾出了新的房间,为儿童青少年设立了专门的病房。 陈大春也表示,他所在的北京回龙观医院也在工作日晚上、周末全天增开门诊,并通过互联网医院,来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多位专家表示,虽然全年龄段的患者数量都在增加,但其中青少年和青年群体的比例有着明显的上升。以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为例,周波告诉记者,2022年与2021年相比,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厌学门诊的就诊人数增加了24%;有自伤、自杀未遂等行为的未成年人住院人数增加了36%。 陈大春也表示,在门诊中看到了更多的十几岁的青少年和30岁左右的职业人群。 季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就诊人数上升 多位专家表示,春秋季节为精神疾病的不稳定期,患者病情本身就容易出现反复。除此之外,疫情期间迟迟未来就诊的患者重新来院、“阳康”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的上升和环境因素的变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目前精神心理相关门诊的“火爆”局面。“不少疫情封控期间无法来院的病人‘扎堆’前来问诊,是门诊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娄涛介绍。 而大城市除了当地患者,还需要满足异地就医患者的需求。“像河北、山西、陕西、内蒙、东三省这些地方的患者,很多都会来我们医院就医。”陈大春说。 此外,在采访中,陈大春和娄涛还提到,新冠病毒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所造成的影响或许也会使人更容易出现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和一些双向障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炎症。而感染新冠时出现高烧,就会导致体内炎症水平的上升。这些炎症因子会直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进而诱发焦虑症、抑郁症,甚至是一些睡眠障碍等也都和这个因素有关。” 陈大春说。 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不容忽视。“从长期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患者的比例一直都是在增加的。”曹燕翔表示。 而从短期来看,放开后,突然面对线下教学带来的学习压力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也让不少青少年以及青年人群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周波分析,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应激情绪反应。“以青少年为例,教学从线上的网课形式转换到线下,孩子们回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压力可能一下子就上来了,这就会给一些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影响。” 单纯的就诊人数上升不一定是坏事, 但社会仍需加强支持 “单纯的就诊人数上升也不一定是坏事。”陈大春指出,“患者对自身心理问题更加重视以及就诊意愿的上升,都会表现出门诊量的增加,我们要做好精神心理相关门诊量大成为常态的准备,而这就需要社会层面和政府层面更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 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为例,周波告诉记者,当前国内中小学普遍开始重视学生心理问题,有的地方还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实现了全覆盖。但在开展筛查工作时,评估工具还需更加科学准确。 “目前,有的测试量表中设计的问题仅简单测试学生情绪,涉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没有纳入量表,测试结果仅能表露学生情绪的冰山一角,导致出现筛查出有情绪问题的孩子没有出现极端行为或没有筛查出的孩子却出现极端行为的个案。除此之外,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后怎么办、确诊患者脱诊率高又该怎么解决等都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 |